Thursday, September 27, 2018

写给与时间赛跑的儿女之龙应台的《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

走进书店的那一刹那,我发现了龙应台的另一本书《天长地久》。这是另一本关于亲情的著作。有别于之前的著作《亲爱的安德烈》,这次她改变了在由上往下的俯视,反之以晚辈的身份去眺望她的母亲——美君。同时,这本书是笔者返乡陪伴她的失智母亲时候完成的。因此,里面的内容虽有如《大江大海》那样贯穿在过往的回忆里的,但它所要表达的不是历史的痕迹,而是这些年母女之间的遗憾、追思、回忆还有感慨。更特别的是,此时笔者所描述的主题不是别人,而是她自己。

龙应台在她的晚年的时候意识到陪伴年老母亲的重要性,从而放下了手上的工作返乡去过着两母女的二人世界。当她凝视着年老的母亲时,她写下了这19封信件。这些书信看似很个人,然而,却能牵动读者的心、博得读者的认同。大体上,我可以把这本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是对于母女关系的见解;再者就是在摸索上一代的亲子关系的时候所得到的感慨和反省。最后就是探讨人生最后一站——死亡的课题。在第一部分的时候,我从书信里看到了作者意识到儿女能不能以看待朋友的方式与年老的母亲沟通呢?这是一个我很难回答的课题。很巧合的是,在这段期间,我无意中读到一篇关于《体罚的遗产》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大致就是述说到严厉的父母因用过度的体罚来教导孩子以致决裂了亲子间的关系。与此同时,笔者又陈述了另一个故事。那是关于她隔壁家邻居的故事。那男生小时候常被当官的父亲体罚,然而在父亲年老时候,那男生只是表面上尽了孝子的责任,却对于父亲没有丝毫的情感。这段故事不但与《体罚的遗产》不谋而合,也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然而笔者的回答是她想要用陪伴女性朋友的方式去对待眼前的母亲。这点让我非常羡慕。在八字辈以前的小孩,我们都是在严厉的管教下长大,然而,当父母逐渐衰败而老去,我们依然因为他们童年所树立的严厉形象而有所惧怕。但,为何笔者依然会在这个时候劝诫我们用朋友的方式去陪伴那老去的父母?我看到了这段话:

“在木棉道上行禅时,我对自己说,不要骗自己了。此生唯一能给的,只有陪伴。而且,就在当下,因为,人走,茶凉,缘灭,生命从不等待”

—— 《天长地久》 pp 181

的确,当生命有如树上的叶子逐渐凋零的时候,哪怕以往有多么大怨气也有如落叶般被风带走,最终埋在土里成为乌有。再者,我从笔者的文章也体验到很多时候我们确实忘记了父母不过是个男人和女人。就如现在的我32岁了,正如三十年前的父亲一样,对于很多事情都还是看不透,理不清。只是,那时候我的出生对于他来说也多多少少有点惊喜和恐惧吧。

当笔者开始以朋友的方式去凝视她自己的母亲时,她看见的不只是脸上的皱纹和干燥的皮肤。在这些岁月的痕迹中,她更体验到了生命的摧残。当她看着作者轮椅的母亲,同时她也看见了未来的自己。她在书中的其中一篇有这样的一个题目“让我喋喋不休”。在这段落,她突然很想和母亲畅谈自己的所有。就如小时候,她在生活上遇到什么琐碎的事情就会第一时间想要和父母分享。只是,后来长大后因为工作的忙碌,与父母的交流时间也逐渐减少。其中一篇印象非常深刻,就是当作者在忙着参选议员的时刻,父亲拨了一通电话来,并以很慵懒的口吻问候了她。作者二话不说,不耐烦地以一句“我在忙”就切断了电话。我想,很多时候我都会这么做。不知什么时候,接到父母的来电会莫名地激起心中的不耐烦,希望以最短的时间结束对话。笔者一下的这段话让我停顿了很久,久久无法回过神来。

“老实说,此刻的我有点儿微微的悲伤,跟你从虹彩木说到王阳明说到迪卡儿说到神经学——如果在你有念头、有思维的【有效时光】里我就跟你这样喋喋不休,也不管你是不是听得懂,而你用你明亮的眼睛看着我,那该多好!可是,怎么就回不去了呢。。。。。。”

—— 《天长地久》 pp 217

最后,作者开始探讨死亡这个课题。在华人社会里,这是鲜少提到的课题。很多时候,它可是喻为是个禁忌。当不小心提到的时候,要嘛马上闭嘴、要嘛触碰木材以示霉运离开,大家对于死亡都充满着恐惧。然而,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课题,却没有人敢讨论或指示如何去面对。作者在这里把方向转向了她和两个儿子。当她得知,自己死去后银行会冻结她的户口,她给两个儿子做了一个看似很荒唐的交代。基于她是个出名的作家,所以,一旦她死去后,媒体多半会大事报道她的死讯。所以,她谆谆劝诫她的两个儿子在她离世的时候马上飞往台湾的银行掏空她的存款,以免碰到复杂漫长的遗交手续。又或者,当他们发现她已经即将死去之后,提前掏空存款也行。看到这里,我不禁大笑。我想在世界上找不到第二个父母会教导他们如何为着自己的逝世而做准备吧。之后,这本书以她和两个儿子的对话作为此书的结尾。内容繁多,包括她问及两个儿子对于她这位母亲的看法和了解,并且问及他们有没有想过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我看到她的大儿子安德烈如此回答:“每个人只有一个父亲、一个母亲。父亲母亲也只会死一次,所以父亲母亲的死,是独一无二的经验。不会说,因为你经历过祖父祖母的死,所以就上过课了。”

若说这本书有多少内容,我无法在一篇文章里一一说明。因此,只能采纳印象最深刻的记录下来。然而,读完了这本书,当我看了眼前的父母,也不再那么厌烦。或许,我们都在生命中学习,或许我们每天都在经历充满未知的明天。他们要面对的是自己逐渐的老去,而我们要面对的是日渐沉重的生活吧。

p. s. 我不知道什么事情激发了我对于文字的兴趣从而决定慢慢地翻阅这本书。至于每一个陌生的单字,我翻阅字典并在空白部分写下其单字的读音和含义。就这样,我一页一页地用了整整一个月细读了那19封书信。当我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头脑有如经历了漫长的旅程。在思想的冲击和文字的学习中,我觉得自己已经用尽了脑细胞的每一份力量。然而,这种感觉是十分开心和满足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