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27, 2018

写给与时间赛跑的儿女之龙应台的《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

走进书店的那一刹那,我发现了龙应台的另一本书《天长地久》。这是另一本关于亲情的著作。有别于之前的著作《亲爱的安德烈》,这次她改变了在由上往下的俯视,反之以晚辈的身份去眺望她的母亲——美君。同时,这本书是笔者返乡陪伴她的失智母亲时候完成的。因此,里面的内容虽有如《大江大海》那样贯穿在过往的回忆里的,但它所要表达的不是历史的痕迹,而是这些年母女之间的遗憾、追思、回忆还有感慨。更特别的是,此时笔者所描述的主题不是别人,而是她自己。

龙应台在她的晚年的时候意识到陪伴年老母亲的重要性,从而放下了手上的工作返乡去过着两母女的二人世界。当她凝视着年老的母亲时,她写下了这19封信件。这些书信看似很个人,然而,却能牵动读者的心、博得读者的认同。大体上,我可以把这本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是对于母女关系的见解;再者就是在摸索上一代的亲子关系的时候所得到的感慨和反省。最后就是探讨人生最后一站——死亡的课题。在第一部分的时候,我从书信里看到了作者意识到儿女能不能以看待朋友的方式与年老的母亲沟通呢?这是一个我很难回答的课题。很巧合的是,在这段期间,我无意中读到一篇关于《体罚的遗产》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大致就是述说到严厉的父母因用过度的体罚来教导孩子以致决裂了亲子间的关系。与此同时,笔者又陈述了另一个故事。那是关于她隔壁家邻居的故事。那男生小时候常被当官的父亲体罚,然而在父亲年老时候,那男生只是表面上尽了孝子的责任,却对于父亲没有丝毫的情感。这段故事不但与《体罚的遗产》不谋而合,也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然而笔者的回答是她想要用陪伴女性朋友的方式去对待眼前的母亲。这点让我非常羡慕。在八字辈以前的小孩,我们都是在严厉的管教下长大,然而,当父母逐渐衰败而老去,我们依然因为他们童年所树立的严厉形象而有所惧怕。但,为何笔者依然会在这个时候劝诫我们用朋友的方式去陪伴那老去的父母?我看到了这段话:

“在木棉道上行禅时,我对自己说,不要骗自己了。此生唯一能给的,只有陪伴。而且,就在当下,因为,人走,茶凉,缘灭,生命从不等待”

—— 《天长地久》 pp 181

的确,当生命有如树上的叶子逐渐凋零的时候,哪怕以往有多么大怨气也有如落叶般被风带走,最终埋在土里成为乌有。再者,我从笔者的文章也体验到很多时候我们确实忘记了父母不过是个男人和女人。就如现在的我32岁了,正如三十年前的父亲一样,对于很多事情都还是看不透,理不清。只是,那时候我的出生对于他来说也多多少少有点惊喜和恐惧吧。

当笔者开始以朋友的方式去凝视她自己的母亲时,她看见的不只是脸上的皱纹和干燥的皮肤。在这些岁月的痕迹中,她更体验到了生命的摧残。当她看着作者轮椅的母亲,同时她也看见了未来的自己。她在书中的其中一篇有这样的一个题目“让我喋喋不休”。在这段落,她突然很想和母亲畅谈自己的所有。就如小时候,她在生活上遇到什么琐碎的事情就会第一时间想要和父母分享。只是,后来长大后因为工作的忙碌,与父母的交流时间也逐渐减少。其中一篇印象非常深刻,就是当作者在忙着参选议员的时刻,父亲拨了一通电话来,并以很慵懒的口吻问候了她。作者二话不说,不耐烦地以一句“我在忙”就切断了电话。我想,很多时候我都会这么做。不知什么时候,接到父母的来电会莫名地激起心中的不耐烦,希望以最短的时间结束对话。笔者一下的这段话让我停顿了很久,久久无法回过神来。

“老实说,此刻的我有点儿微微的悲伤,跟你从虹彩木说到王阳明说到迪卡儿说到神经学——如果在你有念头、有思维的【有效时光】里我就跟你这样喋喋不休,也不管你是不是听得懂,而你用你明亮的眼睛看着我,那该多好!可是,怎么就回不去了呢。。。。。。”

—— 《天长地久》 pp 217

最后,作者开始探讨死亡这个课题。在华人社会里,这是鲜少提到的课题。很多时候,它可是喻为是个禁忌。当不小心提到的时候,要嘛马上闭嘴、要嘛触碰木材以示霉运离开,大家对于死亡都充满着恐惧。然而,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课题,却没有人敢讨论或指示如何去面对。作者在这里把方向转向了她和两个儿子。当她得知,自己死去后银行会冻结她的户口,她给两个儿子做了一个看似很荒唐的交代。基于她是个出名的作家,所以,一旦她死去后,媒体多半会大事报道她的死讯。所以,她谆谆劝诫她的两个儿子在她离世的时候马上飞往台湾的银行掏空她的存款,以免碰到复杂漫长的遗交手续。又或者,当他们发现她已经即将死去之后,提前掏空存款也行。看到这里,我不禁大笑。我想在世界上找不到第二个父母会教导他们如何为着自己的逝世而做准备吧。之后,这本书以她和两个儿子的对话作为此书的结尾。内容繁多,包括她问及两个儿子对于她这位母亲的看法和了解,并且问及他们有没有想过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我看到她的大儿子安德烈如此回答:“每个人只有一个父亲、一个母亲。父亲母亲也只会死一次,所以父亲母亲的死,是独一无二的经验。不会说,因为你经历过祖父祖母的死,所以就上过课了。”

若说这本书有多少内容,我无法在一篇文章里一一说明。因此,只能采纳印象最深刻的记录下来。然而,读完了这本书,当我看了眼前的父母,也不再那么厌烦。或许,我们都在生命中学习,或许我们每天都在经历充满未知的明天。他们要面对的是自己逐渐的老去,而我们要面对的是日渐沉重的生活吧。

p. s. 我不知道什么事情激发了我对于文字的兴趣从而决定慢慢地翻阅这本书。至于每一个陌生的单字,我翻阅字典并在空白部分写下其单字的读音和含义。就这样,我一页一页地用了整整一个月细读了那19封书信。当我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头脑有如经历了漫长的旅程。在思想的冲击和文字的学习中,我觉得自己已经用尽了脑细胞的每一份力量。然而,这种感觉是十分开心和满足的。

Wednesday, September 19, 2018

回顾片语——《摘星》



失去,也是一种笃定。
就算拥有的时光,是那么短暂;
能够无怨无悔地为一个人付出,就是幸福。

『伸手摘星,未必如愿,但不会弄脏你的手。』

-------- 吴若权 《摘星》

以上是我中学时期看到的一篇故事里所陈述的一段话。那个时候的我17岁,不懂得在感情里失去是什么样的感觉。所以,我更加不明白笔者所说的“失去”怎么能用“笃定”来形容呢?那时候傻乎乎的我更加不明白短暂的付出怎么会是幸福的。那是狂傲自大的年龄,心里有着天一般的梦想,看不起那些为着儿女私情而哭泣的爱情小鸟。当时的我觉得,若那件事情没有永恒的价值,就没有经营的必要。现在回想,果然是个血气方刚的年代。

时隔15年后,我重温这段话却有另一番的滋味。这些年来,我经历了5段爱情。每一段都没有好的结局。然而,我学会了放手。回顾第一句话,我开始体验到作者的心境。世界上有很多东西,一开始的产生就是注定被失去。回顾15年来,我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更多。在爱情里,我遇到了很爱我的,我很爱的,还有我们都非常合拍的人,然而,这些都没有好的收场。他们的出现存粹只是为了让我体验爱的感觉,却没有意愿留下。

当一切都结束后,我真的如第二句话所说的那样,哪怕所拥有的时光都那么短暂,但,至少我们无怨无悔为彼此付出过,这种过程就是我们彼此的幸福。这门功课,我是用了很多年才学会的。自小我就被教导看重结果胜于过程,所以,当我结束了第一段爱情的时候,我很不甘心为何会那样。一直秉持着只要努力付出,爱情就有结果的信念,我经历另外4段爱情。直到当我亲手结束了最后一段爱情时,我才恍然明白,过程比结果来得重要。

的确,伸手摘星,未必如愿。事与愿违,这乃人之常情。倘若害怕失去而把双手收起,只会让自己失去更多经历美好事故的机会。只是现今的我,的确没有那个勇气再向天空的星星伸展。

Friday, September 14, 2018

生命列车

“生命就好像一直往前方行驶的火车一样,没有后退的机会。时间是这列火车的轨道,空间就是这列火车每次到达的停站,火车里的乘客是我们在世所遇见过的人、事、物。然而,这是不断行驶的火车,直到死亡的那一刻才会永远停下”

很难想象那是我16岁时候所写下的文章。记得,那是一篇以火车为命题写下的。这个观念,至今我还是这么认为。。。生命中本来就会遇见很多不同的人。有些人会一辈子陪伴你,有些人只会短暂的停留。无论怎样,火车终归会空车,就好像人终归会离开所有东西,自己一个人死去一样。16年后,当我再次想起这个比喻的时,心里有了更多的体验和感慨。看尽了无数的缘起缘落和悲欢离合,我学会了开始不再那么执着于友谊永固的那种美好传说。在这圈子逗留了10年多,我遇到了很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就如乘搭火车那样,突然进入你的生命里,却有如乘客般突然离开。没有人知道彼此会什么时候离开。似乎大家都有自己的时间表,只知道自己何时进入、何时离开却无法掌控他人的去留。就连身为这列火车的主人也是如此,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们任意进入离开。当然,我唯一能做也只是含泪带笑地在火车窗里对着那些离开的乘客挥手告别。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发现自己开始从火车转变成了捷运。别于火车,捷运站之间的距离特别短,交替的乘客也相比的更为频繁。在这种环境下,我与人的接触就更少了。更多时候,我只是表面上认识对方,却无法深交。在这里,我深知大家都是为图谋利益而认识,而认识的长短取决于你对他们的利益深浅。自问自己应该感伤吗?不。因为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虽然那是一种多么无奈的感慨。然而,我已经习惯了吧。